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考试试题-入学测试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2018年入学考试高中语文模拟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

2018-09-20 中国教育在线 http://yc.eol.cn

点击查看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入学测试模拟题汇总

现代文阅读

1. 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____不出门去吧,____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____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 在文中空白下划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只要……就 B.即使……就是……也
 C.虽然……但……也 D.即使……只要……就

(2)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等描写,是从视觉入手,描写北国的秋高气爽和天色清纯。
 B.“驯鸽的飞声”,是从听觉角度写秋天的“静”,静中有动,更显其静。
 C.“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日光”给人明丽灿烂的感觉,使作者感到秋光的丝丝暖意。
 D.作者认为牵牛花“淡红者最下”,因为淡红是暖色调,与作者当时的心情、审美追求都不相符。

(3) 作者希望“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达作者内心的追求。
 B.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和谐。
 C.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秋天的萧瑟与寒冷,使画面更客观。
 D.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悲凉”的心境。

2. 阅读舒婷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完成下列各题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穷,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 下列诗句节拍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B.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C.我/是新刷出的/雪白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一、二两节是写过去,“我”应当是指旧中国。
 B.诗的第三节是写未来,这一节的内容实际是对祖国新面貌的展望。
 C.这首诗全诗都用现在式,给读者浑然一新的感觉,又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
 D.诗的前两节是铺垫,至第三至进入高潮,第四节全诗在高潮声中结束。

(3) 关于这首诗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由体新诗 ②现代格律诗 ③叙事诗 ④抒情诗 ⑤哲理诗 ⑥近体诗
 A.①④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⑥

3. 阅读鲁迅《药》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 ——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1) 对文中划线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的丛冢。
 B.这句话不仅写了坟冢之多,而且暗示了死亡之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C.此处有嘲弄阔人家的意思,将其享乐祝寿讥讽为走向坟冢而死亡。
 D.这个比喻用“坟冢”和“馒头”分别作本体和喻体,含有更深的寓意:死囚的荒坟与穷人的丛冢毗连,献出鲜血的夏瑜与吞食人血的小栓先后都未逃脱这土馒头的归宿,他们的坟堆,标着他们成了吃人者肉筵席上的一分菜肴。

(2) 对这个女人“现出些羞愧的颜色”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是因“造反”被“官府”杀头的,不是“良民”。
 B.看见华大妈上坟早,自己来得迟了。
 C.认为自己衣衫褴褛,老态龙钟,实在不好意思。
 D.认为儿子从事正义事业,自己却对儿子不理解,未能解救儿子。

(3) 对“那老女人徘徊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徘徊观望,发现华大妈在看她,所以忽然手脚有些发抖。
 B.她发现儿子坟上有一个花圈,不知花圈所蕴含的深意,反而以为这是屈死的儿子显灵。
 C.华大妈发现别人的坟上有一个花圈,而自己儿子坟上没有,显得紧张。
 D.夏四奶奶看到一只乌鸦,认为是不祥之兆,显得紧张。

(4) 夏瑜的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在那尖圆的坟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A.突出夏瑜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和痛悼。
 B.暗示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表现作者对烈士的悼念,冲淡坟场悲凉肃杀的氛围。
 C.以夏瑜的死与华小栓的死作对比,说明夏瑜之死的悲壮。
 D.对烈士的慰籍,说明革命火种不会被扑灭,表现作者对群众的觉醒寄予希望。
 4. 阅读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完成下列各题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 诗中选取了一些景物作为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以下不属于这些景物的是( )。
 A.金柳 B.青荇 C.潭水 D.彩虹

(2) 在最后两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而要“悄悄地”走?
 A.不愿惊动他人,想独自在记忆中留存康桥的美景。
 B.不愿惊动他人,想独自在记忆中留存当年在康桥求学时的点滴。
 C.不愿将寻旧梦之事嚷出去,尤其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内心;同时有“寂寞”的含义,想让这一片情感领域只属于自己。
 D.无人送别,诗人走得十分孤单,只能悄悄的。

(3) 本诗的韵律情调是( )。
 A.轻柔而感伤的。 B.深沉且悲惊的。 C.轻快而活泼的。 D.沉郁而伤怀的。

5. 阅读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不但汗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1) 对文中第一句加粗字理解正确的是( )。
 A.使古老的泰山更显崔嵬。 B.造成悬念,让人深思。
 C.突出雾之浓和雨之大。 D.为泰山平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神韵。

(2) 下列句子中没有用比喻修辞的是( )。
 A.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B.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
 C.黄锦是不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
 D.潺潺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

(3) 根据文中描述,作者的行走路线是( )。
 A.岱宗坊——长门洞——柏树林——壶天阁 B.岱宗坊——天阶——七真祠——壶天阁
 C.虎山水库——七真祠——柏树林——经石峪 D.虎山水库——天阶——黄岘岭——经石峪

6. 阅读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譬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象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这些,将一无所获。
 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一首《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1) 写作诗歌时运用的想象与欣赏诗歌时运用的想象有何区别?( )
 A.写作时运用想象是创造艺术形象,欣赏时运用想象是丰富和再现诗中的艺术形象。
 B.写作时运用的想象较欣赏时更多、更复杂。
 C.写作时运用的想象较为单一,欣赏时的想象因人而异,没有定式。
 D.写作时运用的想象是一次性的,欣赏时的想象可多次、重复性产生。

(2) 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欣赏是通过想象使文字符号重返丰富的现实世界,是一种再创造。
 B.对诗歌的欣赏可认为是对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C.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D.《长干曲》中的青年女子形象是通过对她的动作、语言的描述显现出来的。

(3) 文中所选诗例《我爱这土地》的核心形象是( )。
 A.土地 B.飞鸟 C.河流 D.风

7. 阅读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迳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1)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话都表现了作者对他深爱的主人公的关注。
 B.这些话都反映了古代白话小说是从说书人的话本或拟话本脱胎而来的事实。
 C.这些话都体现了作者驾驭故事情节发展的努力。
 D.这些话都反映出作者把握文章结构、能充分吸引读者的本领。

(2) 以上文段里几次写到风雪,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写风雪为后文草厅倒塌,林冲只得去住古庙的情节做了铺垫。
 B.因风雪而寒冷而沽酒,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C.风雪的环境描写激发了英雄的壮志豪情,林冲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反叛之路。
 D.古人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大风大雪正为坏人作恶陷害林冲提供了客观条件。

(3) 对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得不正确的是( )。
 A.越来越紧,越来越大的风雪,已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自然背景,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B.通过大风雪描写,渲染了气氛。
 C.由于风雪的变化,层层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主题。
 D.自然景物的描写能给小说抹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关于以上文段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虽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已有防范。
 C.盖火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无林冲半点责任。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8. 阅读吕叔湘《语言的演变》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____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____当孔子正在跟颜回 、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____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____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

(1) 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是( )。
 A.例如 假设 无论 也 B.比如 假如 管保 也   C.比如 假设 无论 都  D.例如 比方 管保 都

(2) 文中划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说明 B.对比说明 C.分类说明 D.引用说明

(3) 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影响语言变化的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空间因素。
 B.朱熹虽给《论语》做过注解,但解释得并不是很正确。
 C.古代和现代汉语,无论语音还是词汇、语法,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D.汉字不是以标音为主的文字,因此光从字形上看不出变化。

(4) 文中加粗词组所指的是( )。
 A.同一国家的语言 B.同一民族的语言
 C.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语言 D.同一民族、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语言

9. 阅读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1) 文中举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说明古代运送荔枝的方法 B.说明荔枝非常不耐贮藏。
 C.说明古代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D.说明古代统治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不幸。

(2) 本段主要的说明内容是( )。
 A.讲述与荔枝有关的历史典故。 B.介绍各时期人们对荔枝的认识。
 C.说明荔枝贮藏相关的特点。 D.比较古今人们贮藏、运送荔枝的方式。

(3) 以上文段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
 A.比较说明 B.数字说明 C.引用说明 D.举例说明

现代文阅读答案

1.BCD 2.BDA 3.CAB 4.DCA 5.DBA 6.ADB 7.BCDB 8.BABC 9.BCA


推荐查看:

全国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2018年12月考试工作安排

远程教育各院校统考科目汇总

自考、成考和远程的区别,你知道吗?

 远程/电大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远程/电大当地政策,点击立即了解>>

考生对于远程教育有任何疑问可以通过点击加入以下qq群远程教育考试学习进行交流。群成员专享:进群和老客交流,第一时间掌握远程最新资讯和动态信息。

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中国教育在线官方微博,这里第一时间发布最新自考、成考、远程考试热点信息。

中国教育在线新浪微博二维码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远程院校

相关推荐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