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考试试题-入学测试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2018年入学考试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题及答案(阅读分析)

2018-09-27 中国教育在线 http://yc.eolce.com

点击查看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入学测试模拟题汇总

专科起点升本科

大学语文备考试题题库

2014年


 阅读分析(26题计40小题)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一段文字: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请回答:
 1、将“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成现代汉语:

(二)阅读《陈情表》中的一段文字: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请回答:
 将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三)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请回答:
 4、这段选文的观点是什么?

(四)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请回答:
 5、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李广?

(五) 阅读《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请回答:
 6、这里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宝钗的形象?
 7、宝钗的话中包含着哪两层意思?
 8、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个怎样的贵族少女?

(六)阅读《论快乐》中的一段文字: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请回答:
 9、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论证“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这一论点的?

(七)阅读《选择与安排》中一段文字:
 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疲癃残疾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或障碍。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士、卒须按部就班,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有条不紊。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每一段就是一个队伍,摆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用。
 请回答:
 10、作者是用什么道理和方式来阐明观点的?

(八)阅读《秋水》中的这一段文字: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请回答:
 11、将文中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九)阅读《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请回答:
 12、将文中“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十)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请回答:
 13、将文中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十一)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请回答:
 14、这段文字刻画冯谖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十二)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请回答:
 15、概括该段文字大意。
 1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十三)阅读《风波》中的一段话: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
 请回答:
 17、七斤为什么忧愁?
 18、通过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七斤怎样的性格特征?
 19、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七斤形象的?

(十四)阅读《谈时间》中一段文字:
 所以有人宁可循迹山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侣鱼虾而友麂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嵇康在大树底下扬锤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记载的:“南泉和尚问陆亘曰:‘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寸丝不挂即是了无挂碍之谓,“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
 人,诚如波斯诗人莪漠伽耶玛所说,来不知从何处来,去不知向何处去,来时并非本愿,去时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地在世间逗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我们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
 请回答:
 20、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提醒读者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十五)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解释这段文字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请回答:
 21、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树:      谨:      申:

(十六)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一段文字: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请回答:
 22、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成现代汉语。
 23、指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两句话的双重喻意。

(十七)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檸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请将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24、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5、窃以为君市义:

(十八)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请回答:
 26、指出“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

(十九) 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请回答:
 27、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二十)阅读《日出》中的一段台词:
 (愤然地)怎么你连偷的胆量都没有,那你叫我怎么办?你既没有好亲戚,又没有好朋友,又没有了不得的本领。好啦,叫你要饭,你要顾脸,你不肯做;叫你拉洋车,你没有力气,你不能做;叫你偷,你又胆小,你不敢做。你满肚子的天地良心,仁义道德,你只想凭着老实安分,养活你的妻儿老小,可是你连自己一个老婆都养不住,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你还配养一大堆孩子!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指窗外)你看见窗户外面那所高楼么?那是新华百货公司十三层高楼,我看你走这一条路是最稳当的。
 请回答:
 28、 说这段台词的是谁?在对谁讲这番话?
 29、 说这段台词的人为他指出了哪几种出路?
 30、 从这里可以看出说这段台词的人是个怎样的人物?

(二十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一段文字: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请回答:
 31、请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成现代汉语:
 32、指出孔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二十二)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请将这段文字中的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33、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34、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二十三)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请回答:
 35、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十四)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的一段: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请回答:
 36、作者是从哪三个角度描写箫声的?

(二十五)阅读《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请回答:
 37、请找出这首诗中的象征形象并说明其寓意。
 3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9、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二十六)阅读《论学问》中的一段片段:
 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做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盖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而学问的本身,若不受经验的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请回答:
 40、这段文字主要阐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阅读分析(26题计40小题)
 (一)
 1、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必忧虑财富太少,只需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物质贫乏,只应忧虑人心不安。
 (二)
 2、刚生下六个月,慈父就去世了。
 3、外面没有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形影相伴。
 (三)
 4、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反对自我夸耀。
 (四)
 5、首先,通过“治军”风格的不同,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李广“治军简易”的特点;其次,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助程不识的评说和士兵对李广的拥戴及匈奴对李广的畏惧,烘托出李广的威望。
 (五)
  6、语言描写、情态描写。
 7、一是劝宝玉改弦更辙,从离经叛道的道路上折转回来,二是半遮半掩地表达了自己对宝玉的爱情。
 8、深受封建礼教熏陶,处世圆通得体。
 (六)
 9、 从日常经验和体会来论证这一观点,强调人的精神是觉得快乐的最重要的根据。
 (七)
 10、 作者主要运用类比推理方法,用用兵打仗的类比来阐明文章要善于选择和安排的道理
 (八)
       11、不正像米粒存放在粮仓之中吗?
 (九)
 12、看到那些做官的喜欢颁布繁多的政令,似乎是很爱惜百姓,但最终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十)
 13、操舟的人凭着刻苦忍耐的毅力,顶着水上的逆风恶浪而突破这一难关
 (十一)
 14、直接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
 (十二)
 15、写作者泛舟江上而产生的遗世独立之乐。
 16、比喻、对偶。
 (十三)
 17、七斤为自己没有辫子,以为要被杀头而忧愁。 
      18、愚昧、落后、无知到了极点,毫无民主主义觉悟。 
      19、通过外在行为和直接的心理描写。 
 (十四)
20、 要求大家珍视时间,要正确地看待时间的价值问题,不能“糊里糊涂地在世间逗留一段时间,”而要好好地去思考是“以心为行役”还是“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

(十五)
 21、树:种,栽种;
 谨:认真办好;
 申:反复教导。
 (十六)
 22、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
 23、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美玉,一个出兵侵略,一个就要象美玉被毁掉,而冉有、季路被比作守匣护椟之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十七)
 24、左右的人说:“就是歌唱那‘长剑回去吧’的人啊。”
 25、我私自用(您的债款)给您买回了道义。
 (十八)
 26、孟子用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所谓“尽心”,实际上与邻国国君的治国方法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同样是没有实行仁政。
 (十九)
 27、 引子,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引出全篇的话题。
 (二十)
 28、李石清的台词,他在对黄省三说。
 29、乞讨、拉洋车、偷盗、自杀。
 30、自私、残忍、冷酷。
 (二十一)
 31、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啊!
 32、指出季氏伐颛臾的危害。
 (二十二)
 33、贫穷困乏不能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
 34、左右的人以为孟尝君轻视他,拿粗糙的饭菜给他吃。
 (二十三)
 35、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二十四)
 36、直接描写箫声的哀怨情调,“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描写箫声细长悠远的余音,“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描述箫声感人的艺术效果,“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十五)
 37、这首诗中的象征形象有鸟、暴风雨、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鸟象征爱国诗人,暴风雨象征侵略者和反动势力,土地象征饱受侵略和蹂躏的祖国,悲愤的河流象征人民的悲愤情绪,激怒的风指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怒吼,温柔的黎明比喻美好而有希望的未来。
 38、抒发了作者对灾难深重的祖国深沉的爱。
 39、注重用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思想感情。语言自由多变,富有节奏感。
 (二十六)
40、治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辩驳、议论和言谈,而是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推荐查看:

全国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2018年12月考试工作安排

远程教育各院校统考科目汇总

自考、成考和远程的区别,你知道吗?

 远程/电大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远程/电大当地政策,点击立即了解>>

考生对于远程教育有任何疑问可以通过点击加入以下qq群远程教育考试学习进行交流。群成员专享:进群和老客交流,第一时间掌握远程最新资讯和动态信息。

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中国教育在线官方微博,这里第一时间发布最新自考、成考、远程考试热点信息。

中国教育在线新浪微博二维码

1
意向表
2
学习中心老师电话沟通
3
查看评估报告
1、年龄阶段

2、当前学历

3、提升学历目标

4、意向学习方式

报考所在地
*
*
*

远程院校

相关推荐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