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入学测试模拟题汇总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题-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61~63小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1.这段文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62.作者以水与月为喻,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63.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文赋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64~66小题。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4.在这段文字中,王安石揭露了士大夫怎样的嘴脸?
65.作者引用“盘庚迁都”为例,意在表明自己怎样的态度?
66.这段文字可分两层:请用“‖”在文中标出。
(三)阅读《诗经·周南·桃夭》,然后回答67~69小题。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归:嫁。蕡:大。
6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属于“赋、比、兴”中的哪种手法?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68.诗中对桃花的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69.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四)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70~72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0.邹忌采取了怎样的劝说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作用?
71.什么叫“战胜于朝廷”?齐威王为什么能做到“战胜于朝廷”?
72.翻译“皆以美于徐公”。
(五)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73~75小题。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73.冯谖三次弹铗而歌,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
74.就全文来看,这段文字对于塑造冯谖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75.给两个“食”字注音。
食:
食:
(六)阅读辛弃疾《摸鱼儿》,然后回答76~78小题。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76.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77.这首词上下片所采取的比兴手法有何不同?
78.词中的暮春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七)阅读司马迁《垓下之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79~81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④。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79.请说明文中四个“之”各自的含义。
之
之
之
之④
80.项王的诗反映出他怎样的复杂心态?
81.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引申出哪个成语。
(八)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82~84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2.在这段文字中,河伯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3.引起河伯心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84.河伯心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九)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85~87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85.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明:
业:
籍:
赍:
86.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概况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
87.这段文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61.旷达乐观,超然物外(或“超脱”)。
62.万物都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
63.骈散相间。
64.不关心国事,附和流俗,讨众人欢心为能事。
65. 坚持变法的决心绝不动摇。
66.“‖”标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后。
67. 用了“兴”的手法(或“比兴”)。
借桃花起兴,将女子比作桃花,形容女子貌美如花。
68.第一章借桃花写女子年轻美貌;第二章借桃实表达结婚生子的祝愿;第三章写桃叶祝福
婚后生活美满。
这样写使自然与人事融一体。
69.这是庆贺姑娘出嫁的诗。
70.用类比的方式,由家事过渡到国事。
以小见大,说理透彻,易于接受。
71.指实施德政让别的国家敬服。
因为他能够听取建议,改过纠偏。
72.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73.装愚守拙,巧于试探。
74.欲扬先抑。
75.食:sì食:shí
76.对南宋国势的担忧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77.上片借景起兴,下片托古喻今。
78. 象征着南宋国势的衰败。
79.之:指代项王的军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指代骏马骓。之④:指代项王的歌。
80.豪气冲天的自负、时运不济的绝望、无力回天的悲怆、儿女情长的留恋。
81.四面楚歌。
82.开始沾沾自喜,后来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83.因为他离开了黄河狭小的天地,看到了大海辽阔的景象。
84.人的认识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85.明:显示。业:使……建立功业。籍:借,借给。赍:赠与。
86.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损伤自己资助敌国的错误做法。
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87.排比、对偶。
增强了论证的气势,以及语言的对称美和节奏美。
推荐查看:
全国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2018年12月考试工作安排
远程/电大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远程/电大当地政策,点击立即了解>>
考生对于远程教育有任何疑问可以通过点击加入以下qq群进行交流。群成员专享:进群和老客交流,第一时间掌握远程最新资讯和动态信息。
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中国教育在线官方微博,这里第一时间发布最新自考、成考、远程考试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