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入学测试模拟题汇总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高起专入学考试语文复习题-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之一
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通过眼睛,人们不仅能够观察外界,甚至能看出彼此的内心世界。为何人类的眼睛如此与众不同?在对比了人类与其他81种灵长类动物的眼睛之后,科学家得出结论:只有人类拥有比脸上及其他部位颜色更浅的巩膜——眼白。这个关键的解剖学特征加强了人类凝视的力量。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它们有着暗色的巩膜,这使对方很难确定它们巩膜的边缘,因而难以猜测它们的视线到底投向何方。事实上,也正因为我们如此独特,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人类眼白的面积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几倍,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来表示我们在关注什么,也可以轻易地辨认别人眼睛注视的方向。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眼睛称作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眼睛在流露情感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人与人的交往,有90%的非语言信息来自面部,眼、眉、嘴、鼻以及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含意——而眼睛则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视网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就说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一个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现代研究发现,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放大和收缩,真实地反映出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若一个人感到愉悦、喜爱或恐惧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到平常的四倍;遇到郁闷、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没有变化,表示他对所看到的物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研究人员将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了比较测试,以观察头部与眼睛的运动对改变他们视线的效果究竟如何。实验结果表明,l岁左右的尚未进行语言学习的婴儿便会追随其他人的目光,而不是人脸面向的方向。因此,当一个大人头不动却只用他的眼睛表示他在看着天花板,婴儿也随着他看天花板。然而当大人闭上眼,把头扭向天花板的方向,婴儿通常不会随着看过去。非洲大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恰好遵循同我们完全相反的视觉追踪机制。当我们只用眼睛盯着房顶(脸朝前),他们一般不会跟着看。但是当人的脸朝着房顶(眼睛闭上),他们便会跟着看过去。当我们使头和眼睛的指向不同时,我们便发现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了:人类对于目光的方向极其敏感。这恰恰是和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都不具有的本领。
31.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这句话表明了人眼结构上的特别之处。
B.“颜色更浅的巩膜”,使人类的目光看起来更有凝聚力,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C.“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因为它们不想暴露自己的视力缺陷。
D.“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表明其他灵长类的动物不用眼光来交流。
32.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有90%的信息来自面部,而其中的大部分由人眼来传递。
B.含有1.37亿个感光细胞的视网膜,能即时处理收到的信息并将其传送至人的大脑。
C.眼球底部的三级神经元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脑神经也会支配瞳孔、眼球的活动。
D.现代研究表明,瞳孔的放大、收缩及保持不变,反映出人类不同的心理活动状态。
33.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之所以拿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比较测试,为的是排除成人思维的干扰。
B.类人猿的目光表现为追随观察对象的头部活动,而人类则是追随对象目光的方向。
C.只要大人闭上眼睛,然后不管他们头部会如何活动,人类婴儿都不会随着看过去。
D.人类的眼睛优越于其他灵长类之处,就是能够更多地通过眼睛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34.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人眼有哪些秘密 B.眼睛是心灵之窗
C.人眼如何表达情感 D.眼睛的实际功用
现代文阅读之二
电磁波已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它看不见、摸不着,穿透力强,充斥着整个空间,令人防不胜防。
电磁污染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即自然型电磁污染源与人工型电磁污染源。前者来源于某些自然现象,以天电所产生的电磁污染最为突出。后者产生于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如高压系统)、电子设备与电气装置。
人体处在一定强度的电磁场下,会吸收辐射能量,发生生物学作用,包括热作用和非热作用。
所谓热作用,就是高频电磁波对生物机体细胞的“加热”作用。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体内的分子会受到磁场的影响而重新排列,在重排过程中,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引起热作用。人体内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因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发生移动(传导电流),也能使电解质变热。另外,由于人体内某些成分(如体液等)为导体,还可产生局部性感应涡流,也会产生热。如果人体吸收的辐射能太多,靠体温的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就会引起体温升高,进而引发各种病症。由于电磁波是穿透生物表层直接对内部组织“加热”,往往机体表面看不出什么,而内部组织却已严重“烧伤”。
至于电磁波的非热作用问题,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一般认为是低频波产生的影响。人体被电磁波辐射后,体温并未明显升高,但已经干扰了人体的固有微弱电磁场,造成细胞内遗传基因发生畸形突变,进而诱发白血病和肿瘤,还会引发胚胎染色体改变,导致婴儿的畸形或孕妇的自然流产。
鉴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将防治电磁辐射污染列为环境保护项目。
35.属于自然型电磁污染源的一项是
A.家用电器 B.高压、超高压系统 C.雷雨天气 D.无线电广播通讯设备
36.下列说法,不能解释高频电磁波在人体内引起热作用的一项是
A.磁场使人体内的分子重新排列
B.体温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
C.电场使人体内电解质离子发生移动
D.电磁场使体内的导电成分产生感应涡流
37.下列说法组成四个选项,全都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①热作用是人体在电磁场下体温升高的一种物理反应
②引发热作用和非热作用的电磁波的频率是不同的
③研究证明,白血病和肿瘤是由于低频电磁波干扰人体微弱电磁场而造成的
④人处在一定强度的电磁场中,就会发生热作用或非热作用
⑤电磁波对机体表层不会造成明显损伤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38.如果给这篇短文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危害人体的电磁辐射 B.电磁辐射与环保
C.电磁辐射的热作用和非热作用 D.无处不在的电磁辐射
现代文阅读之三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
代人民早就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关于地震前兆丰富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古书《隆德县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则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出现的地声和地光等。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l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二是地形变化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三是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量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39.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我国古代人民才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
B.地震前兆是地震前地表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
C.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古人关于地震的某些认识是正确的。
D.《隆德县志》最早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发生现象。
40.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井水的涨落、泉水水温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地声和地光都属于地震宏观前兆。
B.根据大量的宏观前兆,有关部门成功预报出了1975年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
C.自然界发生“宏观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D.燃放烟花爆竹和发射信号弹等人为事件,有时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地震前兆。
41.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量。
B.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区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判断地震时地球的物理变化。
C.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以及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弱的变化。
D.用仪器测量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的发生。
42.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地震的预防 B.地震的预测方法
C.地震的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D.地震活动的异常情况
现代文阅读之四
地球虽然是一颗较小的行星,却有一颗巨大的卫星,即月球。它的尺寸和地球本身相比较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颗巨大行星的卫星。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2%,出于这个原因,人们常把地一月系统看作是一对“双行星”。
英国科学家乔治•霍华德•达尔文首先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了胄亮的成因,他对潮汐现象进行了分析。潮汐产生的摩擦力,其作用结果是使月亮逐渐远离地球。这说明昨天的月亮比今天的月亮离地球要近一些,当然,一世纪以前的月亮离地球就更加口近了。实际上,如果我们就这样将时间倒溯下去,月亮在很久以前离地球是非常近的。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达尔文认为,也许地球和月亮曾经就是一个整体。地一月一体的自转速度是相当快的,这个快速自转的球体很有可能会甩出一部分最外层的物质,形成月亮。后来,潮汐摩擦力的作用将它驱赶得越来越远,直到它目前的这个位置。这个观点听起来十分令人满意。我们都知道,月亮的密度只有3.34克/立方厘米,因此,它的成分肯定是固体岩石,而没有地球所特有的液态铁芯。月亮很可能是由掉下来的地球外部岩石形成的,恰好,月亮的宽度刚好可以容纳到太平洋中。
遗憾的是,尽管上述“科学假说”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一猜想存在很多问题。就现在所知,太平洋独特的造型随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按地一月一体的设想计算出它们的全部角动量,会发现这个数值只相当于使地球外层部分脱离地球所需的角动量的l/4。所以,地球和月亮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单独的两个形成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地球和月亮都来自于同一种尘埃和气体的旋流,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星体。如果是这样的话,二者就应该全部是由岩石和金属等物质组成的,并且月亮就应该像地球一样有一个金属核,可事实上它没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原来就是由两种不同的旋流分别形成的两颗独立的行星。其中一种旋流可能大一些并含有丰富的铁物质,因此形成了现在带有一个金属芯的地球;另外一种旋流形成了小一点的并全部由岩石构成的月亮。月亮所在的运行轨道使它每时每刻的运行都相当接近地球,并且在它每次接近地球的那一刻,会被地球的引力作用捕捉住。但是,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出地球能“抓住”像月亮这么大的一个天体的真正原因。
以上三种假说都没能就月亮的存在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后来,一位脾气暴躁的天文学家不耐烦地说:“既然所有的解释都失败了,那么结论只能是月亮根本就不存在!”可事实上月亮的确是存在的。l974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姆•K.哈特曼提出第四种可能性。他认为,在行星形成过程最初的几十亿年里,会经常发生一些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较大的个体依靠消耗较小个体的能量而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同时也给宇宙留下一大片纯净的空间。有一个类似地球而质量只有地球的10%的小天体撞到地球上,这两个天体都各自含有一个铁金属核,并有可能已经凝聚。但是,其外层的岩石部分却有可能爆发到空间中,并形成了月亮。一开始,这一猜想被忽略了。后来,计算机对这一猜想中的“碰撞”进行了模拟,认为这是可能的。(节选自阿西莫夫《宇宙指南》)
43.下面对第一段中有关“双行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B.“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在历史上是共生关系
C.从卫星与行星质量比上看,月球的质量相对较大,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D.月球的尺寸和质量与地球相差无几,成分相同,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44.根据第二段文意,下列观点不属于达尔文假说根据的一项是
A.在潮汐作用下,月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远离地球,它们本来是一个整体
B.如果月地一体,它会快速自转,可能抛出的外层物质与月球的成分一致
C.刚好可以容纳月亮宽度的太平洋,也许是月亮脱离地球后留下的痕迹
D.时间是可以倒溯的,现在彼此远离的天体,原本极有可能是在一起的
45.对第四段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话以委婉的叙述,说明了科学家的困惑与无奈
B.这些话以婉转的语气,讽刺了那位天文学家的浮躁
C.这些话以幽默的风格,表明了解释月亮成因的艰难
D.这些话以诙谐的笔调,过渡到下文中进一步的阐发
46.根据文意,下面对“科学假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假说”要经过理论的论证
B.“科学假说”要符合客观的事实
C.“科学假说”要经受实验的检验
D.“科学假说”要成为新研究起点
参考答案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B | A | C | B | C | B | A | A | C | A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
B | C | D | D | B | C |
推荐查看:
全国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2018年12月考试工作安排
远程/电大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远程/电大当地政策,点击立即了解>>
考生对于远程教育有任何疑问可以通过点击加入以下qq群进行交流。群成员专享:进群和老客交流,第一时间掌握远程最新资讯和动态信息。
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关注中国教育在线官方微博,这里第一时间发布最新自考、成考、远程考试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