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季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高起专语文入学测试模拟题及答案9
点击查看:2021年秋季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入学考试模拟题汇总
106.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后边问题
地球虽然是一颗较小的行星,却有一颗巨大的卫星,即月球。它的尺寸和地球本身相比较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颗巨大行星的卫星。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2%,出于这个原因,人们常把地——月系统看作是一对“双行星”。
英国科学家乔治·霍华德·达尔文首先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了月亮的成因,他对潮汐现象进行了分析。潮汐产生的摩擦力,其作用结果是使月亮逐渐远离地球。这说明昨天的月亮比今天的月亮离地球要近一些,当然,一世纪以前的月亮离地球就更加近了。实际上,如果我们就这样将时间倒溯下去,月亮在很久以前离地球是非常近的。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达尔文认为,也许地球和月亮曾经就是一个整体。地——月一体的自传速度是相当快的,这个快速自转的球体很有可能会甩出一部分最外层的物质,形成月亮。后来,潮汐摩擦力的作用将它驱赶得越来越远,直到它目前的这个位置。这个观点听起来十分令人满意。我们都知道,月亮的密度只有3.34克/立方厘米,因此,它的成分肯定是固体岩石,而没有地球所特有的液态铁芯。月亮很可能是由掉下来的地球外部岩石形成的,恰好,月亮的宽度刚好可以容纳到太平洋中。
遗憾的是,尽管上述“科学假说”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一猜想存在很多问题。就现在所知,太平洋独特的造型随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按地——月一体的设想计算出它们的全部角动量,会发现这个数值只相当于使地球外层部分脱离地球所需的角动量的1/4,所以,地球和月亮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单独的两个形成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和地球和月亮都来自于同一种尘埃和气体的旋流,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星体。如果是这样的话,二者就应该全部是由岩石和金属等物质组成的,并且月亮就应该像地球一样有一个金属核,可事实上它没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原来就是由两种不同的旋流分别形成的两颗独立的行星。其中一种旋流可能大一些并含有丰富的铁物质,因此形成了现在带有一个金属芯的地球;另外一种旋流形成了小一点的并全部由岩石构成的月亮。月亮所在的运行轨道使它每时每刻的运行都相当接近地球,并且在它每次接近地球的那一刻,会被地球的引力作用捕捉住。但是,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出地球能“抓住”像月亮这么大的一个天体的真正原因。
以上三种假说都没能就月亮的存在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后来,一位脾气暴躁的天文学家不耐烦地说:“既然所有的解释都失败了,那么结论只能是月亮根本就不存在!” 可事实上月亮的确是存在的。1974年,国天文学家威廉姆·K·哈特曼提出第四种可能性。他认为,在行星形成过程最初的几十亿年里,会经常发生一些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较大的个体依靠消耗较小个体的能量而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同时也给宇宙留下一大片纯净的空间。有一个类似地球而质量只有地球的10%的小天体撞到地球上,这两个天体都各自含有一个铁金属核,,并有可能已经凝聚。但是,其外层的岩石部分却有可能爆发到空间中,并形成了月亮。一开始,这一猜想被忽略了。后来,计算机对这一猜想中的“碰撞”进行了模拟,认为这是可能的。
1)【单选题】下面对第一段中有关“双行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B.“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在历史上是共生关系。
C.从卫星与行星质量比上看,月球的质量相对较大,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D. 月球的尺寸和质量与地球相差无几,成分相同,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答案:C
2)【单选题】根据第二段文意,下列观点不属于达尔文假说的一项是( )
A.在潮汐作用下,月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远离地球,它们本来是一个整体。
B. 如果月地一体,它们会快速自转,可能抛出的外层物质与月球的成分一致。
C.刚好可以容纳月亮宽度的太平洋,也许是月亮脱离地球后留下的痕迹。
D. 时间是可以倒溯的,现在彼此远离的天体,原本极有可能是在一起的。
答案:D
3)【单选题】对第四段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些话以委婉的叙述,说明了科学家的困惑与无奈。
B. 这些话以婉转的语气,讽刺了那位天文学家的浮躁。
C.这些话以幽默的风格,表明了解释月亮成因的艰难。
D. 这些话以诙谐的笔调,过渡到下文中进一步的阐发。
答案:B
4)【单选题】根据文意,下面对“科学假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假说”要符合客观的事实。
B.“科学假说”要经过理论的论证。
C.“科学假说”要经受实验的检验。
D.“科学假说”要成为新研究起点。
答案:D
5)【单选题】正确表达本文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月亮存在的假说都得到验证
B. 月亮是潮汐摩擦力的作用造成的
C.月亮存在的假说都没有得到验证
D. 月亮形成的原因说明
答案:D
107.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后边问题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
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关于地震前兆丰富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古书《隆德县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则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出现的地声和地光等。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l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二是地形变化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三是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量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1)【单选题】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我国古代人民才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
B.地震前兆是地震前地表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
C. 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古人关于地震的某些认识是正确的。
D.《隆德县志》最早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发生现象。
答案:C
2)【单选题】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井水的涨落、泉水水温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地声和地光都属于地震宏观前兆。
B.根据大量的宏观前兆,有关部门成功预报出了1975年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
C.自然界发生“宏观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D.燃放烟花爆竹和发射信号弹等人为事件,有时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地震前兆。
答案:A
3)【单选题】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量。
B.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区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判断地震时地球的物理变化。
C.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以及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弱的变化。
D.用仪器测量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的发生。
答案:B
4)【单选题】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地震的预防
B.地震的预测方法
C.地震的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D.地震活动的异常情况
答案:C
5)【单选题】正确表达本文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
A.介绍了地震出现前可能存在的征兆以及观察手段
B.介绍了人们应该如何阻止地震的发生
C.介绍了地震发生的原因
D.介绍了人们如何抗震救灾
答案:A
>>远程/电大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远程/电大当地政策,点击立即了解
热门推荐: